你的工作和人生,是你的选择?还是别人帮你做的决定?过去,你可能在长大后再面对选择,但如今你的孩子,从初中起就必须开始选择自己的未来。
“选择”是一种能力和智慧,需要有勇气去决定和肩膀去承担。正因为很难,父母必须从小陪伴孩子孕育。
世界、工作一直在改变。根据英国的研究,这一代孩子未来的工作,有六成还没被发明,许多现在的“好工作”会消失,等不到孩子长大。换句话说,大人已经不可能像以前一样,设想好一条符合社会期待、主流、安全的康庄大道,让孩子一路不用思考的“搭便车”。
每一次选择就像在森林里寻宝,面对未知,是一种冒险。总是帮孩子选,其实是剥夺了他们练习的机会。有能力选择代表认识自己,能够掌握人生的优先级,愿意为后果负责。
但大部分台湾的孩子不会、不准、也不敢做选择。面对社会价值的高墙,成绩好的学生不被允许做选择;成绩不好的学生则没有选择。不选择、被决定的人生,常常不快乐、缺乏自信;不少人得等到父母管不到时,才能冒着亲子关系决裂的风险为自己做选择。
“为你好”,反而绑住了孩子
台南人剧团负责人蔡柏璋没考上台大法律系时,以为自己完蛋了,但进入戏剧系,从此人生大转弯。三十岁的他目前在世界各地旅行,“寻找三十岁前未填满的人生”。他观察,许多台湾孩子包括过去的自己,因为习惯被安排,“往往缺乏承担后果的胆识和勇气,”真的要奋力一搏追梦时却很迟疑。
坚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,有时得赔上亲子关系,背负“自私、只顾自己兴趣”的指责。前《中国时报》调查室主任记者黄哲斌在脸书上分享,他高中时立志读新闻,而医生爸爸希望他念医或法律。高二时父子“每周必吵,甚至绕着客厅追打”,有次他被盛怒的父亲用烟灰缸砸中脚踝,血流不止,之后父亲才不再阻止。后来,黄哲斌如愿的跑地方新闻,每次回家,都看到“客厅透明桌垫下,母亲整整齐齐夹着我写过的特稿剪报,”让他万分感动又感激。
担心孩子走冤枉路或走错路,父母“为你好”的保守,有时候绑住了孩子,甚至成为他的负担。“放手”的祝福和陪伴才能让孩子勇敢作梦,发亮发光。
选择的难题在于,“有选择”有时候比“没选择”更让人担心。因为没得选时,反正背水一战,不用想太多;“有选择”时反而舍不得放弃,这是目前台湾许多“好学生”的困境。
阳明大学生涯辅导中心主任黄素菲观察,约四分之一的“好学生”曾被个人问题困扰,例如不快乐、不知为何而学,但这些问题都被他们的好成绩掩盖,因此延误处理。黄素菲很疼惜:“他们不敢把自己真正的感觉表现出来。顺应联考体制、功课好可以得到很多好处、肯定,可以暂时不去管问题。但问题终究会找到自己。”
很多人到中年,或读完硕、博士学位,满足了父母、社会的期待,才再次选择自己心里的最爱。台湾科技部主委朱敬一的女儿,中断加州柏克莱的博士学程,返台从事最喜爱的糕饼烘焙;台湾经建会主委尹启铭的女儿念完博士,改学音乐,因为完成爸爸的交代,“女儿的责任已尽,现在要做自己想做的事。”、“选择非常重要,每个人终究要回到自己身上,这是一条不得不走的成长路,”友缘基金会副执行长黄伦芬从多年咨商经验中看到,成长过程中愈早选择,代价愈低,父母最好能让这样的选择提早发生。
五心法,学会做选择
国高中生可以开始思考:我是谁?要过怎样的生活?认为重要的是什么?父母无法替孩子做选择。在不用做选择时代长大的父母也承认,自己不会选择。探索和选择是一个新时代的挑战,父母和孩子可以一起学习。
1.每一件小事都可以拿来练习
大选择植基于小选择。父母不能以为,孩子长大就自动会选择。给他一个安全范围,不伤害自己、不伤害别人,让孩子在里面练习。生活中每个小环节都可以练习。从孩子喜欢的东西着手,为何要穿这件衣服?为何选这家餐厅?当孩子知道什么事最重要时,他已经渐渐找到宝藏。
快乐会改变,到了青春期,孩子存钱买名牌球鞋、手机,“他认为重要的东西在改变,表示他在成长,”黄伦芬表示。将这种练习放在生涯选择上,陪伴孩子认识自己、认识职业,愿意负责。陪伴他做选择,让他有自信,将来他比较不会做出错误的决定。
2.有投入才学会负责
接纳孩子能力的极限,每个人穷其一生都不可能将潜力发挥到百分之百。因此不需要每件事都拚命往前跑,然后累死在半路上。
能力和尝试、探索有关。生涯、心理辅导老师都强调,探索铁则是学龄前到低年级阶段,尽量多元且呈辐射状的让孩子去尝试、接触。十二岁以前,“玩的能力”在生涯探索中相当重要,能训练孩子团队合作、领导、被领导、建立规则。到国高中孩子的能力稳定下来时,可选出一、两项兴趣进行精熟发展,把不喜欢的排除或适度收敛。有足够的留白,孩子才有时间累积能力,想象这和未来职业的连结。
有投入(engagement)才能学到负责的态度。黄素菲提醒,孩子想要试试看的时间起码设定一年,因蜻蜓点水并不能培养孩子负责任的态度,要让孩子为自己的兴趣付出一些行动和时间。例如,孩子要求学音乐,老师每周教一小时,那他自己还要再练十二~十六小时。如果孩子愿意这样练,才会进步,才有资格说自己适合或不适合──这才是有投入。
此外,让他去思考:要去哪里学,自己搜集数据、比较价钱、这么做值得吗?自己负担学费或请父母出钱?说服父母的理由?学费分担的比例?这样的决策过程可以培养投入态度,过程愈细致,孩子承诺的可能性就愈大,不会虎头蛇尾。
3.父母要 hold 住自己的焦虑
亲职专家杨俐容妙喻,父母常受到一种叫“爱太多”的内在病毒感染而罹患一种“职业病”。症状是:眼光变狭窄、态度变保守,担心孩子吃苦、受挫、选错路。但父母不用把一件事的负面结果再想象扩大解释。黄素菲举例,孩子每个月有两千元(台币,以下同)零用钱,父母发现他月中已经花光时,要忍住“你将来一定是月光族、一定负债、一定??你人生怎么办?”的焦虑,回到当下那两千元,问孩子现在就花掉的理由,从中厘清他的选择和后果,但绝对不要立刻再给他钱。
黄伦芬建议,有时让他自食恶果,不要同情他。“父母很难接受孩子难过,总觉得要给孩子快乐,但那是在告诉孩子扭曲的人生,人生不可能永远只有快乐。”当他快乐和难过时,你可以去同理、分享,让他觉得有感受不是一件糟糕的事,孩子的情感才有空间可以处理。
面对生涯选择也一样。孩子选了一个“不太上道”的选择,父母不妨用问题引导,一方面了解孩子,另一方面孩子也因为你的提问得重新整理自己的想法──这就是跟他做练习。从小到初中,你可以这样一路陪他练习整理人生的各种选项。
选择,重要的是愿意面对后果。事先跟孩子讲好游戏规则,让他去经历选得不尽如意的后果,“他才会知道,原来种豆得豆,他不喜欢豆,下次会去种别的,”黄伦芬说。但绝不要对他的选择错误加诸惩罚,如“我跟你讲你不听,你活该,”黄伦芬提醒,一旦被处罚分心,孩子就不会去体会那是他自己造成的,他会怪你,开始抱怨,“埋怨多的小孩就无法对自我负责,”她说。
4.跟上时代分工的速度
一种能力对应一种位置的时代已经过去,念医学院不一定只能当临床医生,学法律不一定只能当律师,学音乐也不一定要站在台前表演。现在要求的是能整合专业内涵、灵活运用的能力。黄素菲表示,每种专业下都还有不同的细分类。医院也需要经营者、医学科学家;检察官、民事、刑事诉讼法官背后也都代表不同的价值观、能力和兴趣。
又比如要成功举办一场贡寮音乐祭,而非沦为摊贩式的大拜拜,应该建立起活动需要的数据库平台。活动需要营销、信息、网页架设人才、心理学家、行为科学家等,才能搜集参加者的资料和交流想法、扩大影响力,这就需要不同的生涯能力。
父母不能再用自己的年代和经验去看孩子的未来。“等到夯了,你才去学,人家早已走在前面了,”杨俐容分析,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累积养分做为他的根基,有了根基就能自己往前动,他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鼓励和肯定,“我们无法想象未来的世代,但希望不管最终到哪里,他都会对自己满意。”
5.接纳“够好就好”的人生
父母要放下自己的面子、光环、价值观,包括来自公婆、家族、亲戚的外在压力。杨俐容提醒父母要认真自问,你能不能接受孩子不是吴宝春、不是一流人才,而“只”是每个领域里的“中坚分子”?你能不能接受他做一个平凡,但是快乐、肯定自我价值的人?你能不能给孩子一个“够好就好”的人生价值观?
给孩子合理的期许,不会过高造成压力,也不会过低让他看轻自己,提高他人生的快乐度和满意度,是父母永远的功课。
师大心理辅导与咨商系副教授程景琳分析,没有人能预测未来职业,但了解自己的能力、特性、人格特质、专长,较能按照自己的条件,选择一个适合自己且喜欢的工作。“好像前面有十盘菜让你选,你知道哪个对我胃口,最能吸收。”面对一定会出现的变动,有经验、有准备会比较笃定,比较有弹性,“我清楚自己去选怎样的环境,两方 match(配对成功)的概率比较高。”
即使选错也没关系,因为了解自己,选错会知道要如何调整,也从这经验中更了解自己的条件和特性。“生涯探索不是一个现在就要决定的标准答案,是一辈子的调整,”程景琳提醒。
职业很重要,但不是人生唯一目的。生命有很多可能,有很多不同的组合,你的选择加总,变成你现在的人生样貌。每个选择,只要努力,都不会白费。让自己的爱与关心,留待陪伴孩子走过挫折,不要成为他们追梦的绊脚石。父母不妨放胆和孩子一同品尝选择的各种滋味。
今天小编向大家推荐一位记忆大师---汤世声老师
他是“最强大脑”导师,专注高效学习方法11年
如果您的孩子记忆力不好、学习靠死记硬背、很努力但成绩不理想......
那么请加汤老师微信:chaojiqsn01(←长按可复制),或关注微信公众平台:chaojiqsn(或微信搜索:超级青少年)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发表评论